
“20岁”
在经济下行,工作难找的大环境里,《我的20岁系列》作品也是与这个时代同频共振的方式。
“20岁”
2012,2023
布面综合
丙烯,油画棒,马克笔
我喜欢电影种常说的“决定性瞬间”的镜头,
那些定睛一刻的角色状态与神情,都透露出故事中的大量信息
这也是叙事性油画给我的印象,
而在20岁系列里面,我也是想要要一些这类的表现。
我觉得日子过的还不错
60cm*80cm
十年前,20岁的我觉得日子过的还不错,
别说79的眉筆,79的画笔我可以买一仓库,
眼里是钱,脑子也被各种成功学充斥着。
这幅画我将一座异形盆景
放置在一个“带牢笼”且颜色混乱的背景之上,
盆栽的姿态呈现直挺挺的对抗感。
就像10年前我当时的状态,
盆栽身上的纹理和凹痕像是
20歲不停冒出的念頭和情緒,
以及對彼时的生活感觉良好的木讷感。
10年后,我想把这份木讷画下来,观察它。
我想这也是从过往中开始成长的过程。
找不到工作的我 1
60cm*80cm
这幅作品创作于2023年年初
当时我找到10年前自己的涂鸦抽象画板
这让我回忆起了20岁时候发生的一些具体且痛苦的事情
(例如找不到工作)
那可是我真正面对真实世界,
先是焦虑不安而后逐渐慢慢接收的过程。
看着10年前纷繁抽象绘画底料上
(当时执着于对于绘画材料与颜料肌理的探索)
现在则是想用简单的创作材料去做较为直接的表达,
也希望让20岁系列的绘画风格呈现一种原始的图腾感。
画面整体调性来源于我对当下我所处大环境所感知到气息
所以在细节方面加上很多生物性
(神经末梢组织,血管,粘液,血浆,肌肉纹理等等)
加强对于这种感觉的描绘。
画面内容构成上,我画了一种异形和眼睛的结合体
想去反应某种精神状态,
在我的很多画作里都会出现“眼睛”这个器官
正如它是心灵的窗口这一说法
当它表露出或恐惧、或焦虑、或疑惑等情绪时
你就可以知道,这些其实都有关我的个人体验。
找不到工作的我 2
50cm*60cm
创作这幅作品时,
我想起一个自己之前找工作时的一个瞬间,
那就是“面试前的焦虑”。
2013年的某天,
我去了一家位于江边的公司面试(景色很棒),
因为前几家公司面试的失利,
让我整个人都变惴惴不安,
晨间清爽的风、周遭精品店橱窗的反射光
以及周围行色匆匆但精神昂扬的上班族,
这一切都没有舒缓我面试前的焦虑,
而这些感觉在大脑重组,不断入侵袭击着我。
不少人在年轻时会想拼命抓住点什么,
我也不例外,
但真的印证了《卧虎藏龙》里
李慕白对俞秀莲说的那句话
“把手握紧,手里面什么都没有,把手松开,你拥有的是一切”
过了十年后,我才明白外部环境总是纷纷扰扰,
与我有关的只有放松自己,观察自己,
在更加冷静松弛的姿态中才能逐渐地成长起来。
20岁非常自负的我
60cm*60cm
我很喜欢园林盆景,
人造绿色总有点“端着”的感觉,
很像我20岁的一些心态特质。
“我觉得我什么都很好”
“我的才华大家看不到”
“我的外貌也真的超过也很多人”
“我的思想深度超过绝大多数人”
等等…
有的时候,自认为“了不起”的想法就像是一把绿植修剪刀,
一点点把自己修剪成一个“精致的盆栽”。
“自负”这幅画的背景里隐藏了一片热带植物,
覆盖在植物之上的异形像是一具动物骸骨,
但是眼神中透露着一些鄙夷和不屑,
这种姿态相似我在20岁时“我觉得我什么都很好”心理状态
,但背景里还镶嵌着一个圆形,
就像是中国古典园林里常用圆形空窗,
古人从空窗里看四季景色变化,
我也当时自己为自己设下的“禁锢”中看到了自己20岁时的有限风景,
10年过去后,我终于能站在画的外面相对淡然地看着这一切,
就把这份“禁锢”看作是一个圆圆可爱的眼睛吧,
眨巴眨巴对我说“走走出去看看更大的世界、一直向前走不要停”。
20岁送家人进急症室的我
60cm*60cm
这幅画所谈及的问题,
是我感触很深且想一直探讨下去的创作主题,
那就是“独生子女困境”。
十年前,家人患有脑膜瘤,
脑膜瘤会逐渐变大不断占据大脑空间,
侵犯了人的自主意识,人会毫无征兆地晕倒。
当时面对家人的疾病,
错愕、惊慌、束手无策以及心疼感等
情绪无一不撕扯着20岁的我。
独生子女出生之时往往是
在“万众瞩目”“众星捧月“的状态里,
成长过程中逐渐主动或被动接收这种光芒的消逝
从20岁到30岁的十年间,
我就不断面对着家人疾病与逝去,
找不到工作以及初入社会遭到
不太友好待遇的外部压力与家庭内部分崩瓦解亲情,
作为独生子女的我在内外挤压中被迫成长起来,
未来的我可能还会面临自己的疾病与死亡,
而之所以想画下20岁送家人去急症室的心灵场景,
因为这就像是一部让人无法高兴的纪实小说的第一幕。